高血压用药12问

来源: 广东华夏高级技工学校-卫生健康系

时间: 2022-12-06 09:21

高血压是日常生活的常见病,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1、血压水平的分类和定义是什么?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血压分为正常、正常高值及高血压。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以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8岁以上正常成人应每2年测量1次血压;35岁以上成人应每年测量1次血压;而正常高值在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每半年至少量一次血压,如同时有糖尿病或肾病,就要配合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高血压患者需通过药物降压至<140/90 mmHg,能耐受的人以及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危人群进一步降压至<130/80 mmHg,定期监测血压,血压达标者每周定期测量1次,血压不稳定者则每天测量2次。

2、没有症状的时候可不可以不服用降压药?

不可以!请各位病友坚持服药。其实当血压超过正常范围时,血压对心、脑、肾就已经开始产生侵害。一些高血压患者平时不服药,当出现头昏或测血压升高时才服用降压药,一旦症状消失或测血压已恢复正常又不服用降压药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停服降压药后血压又要再升高,这样反复升降最终将导致病情恶化。正确的做法是当血压降到正常范围之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药,以维持量长期坚持服下去。


 


 

3、降压药一般选择什么时候服用?


 

现在提倡吃长效的降压药物(即一天一次),降压效果可以维持24小时,一般选在早晨服用。


 

正常人,一天中血压是有波动的。夜间低一些,白天高一些,就像一个勺子,我们称之为“杓型”。但有些人,夜间反而血压高,我们称之为“反杓型”血压。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的人容易出现“反杓型”血压,有这种血压的人,晚上吃降压药较好。


 

另外,清晨血压高的患者,也可在晚上睡前服药,以控制晨峰血压。


 

但理想的吃药时间应个体化,最好能根据24小时血压曲线决定给药时间。尤其是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应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由医生据此调整服用时间。


 


 

4、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哪些?


 

临床上一线的降压药大致分为五类: 


 

(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常用药物有贝那普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等; 


 

(2)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常用药物有缬沙坦、氯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等; 


 

(3) 利尿剂:常用药物有氢氯噻嗪、呋塞米、螺内酯、吲达帕胺等; 


 

(4) 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药物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索他洛尔、阿罗洛尔、拉贝洛尔等; 


 

(5) 钙拮抗剂(CCB):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 其他类型降压药则有: 


 

(6) α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多沙唑嗪、特拉唑嗪、哌唑嗪等; 


 

(7) 复方制剂:如替米沙坦氢氯噻嗪、氯沙坦钾氢氯噻嗪、复方降压片等; 


 

(8) 中枢降压药:如可乐定、甲基多巴等; 


 

(9) 直接血管扩张药:如米诺地尔、肼屈嗪等; 


 

(10) 中成药:如珍菊降压片等。


 


 

5、一线降压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① 地平类药物(如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尼群地平等):脚脖子水肿,两侧同时出现;牙龈发痒、增生:这也是地平类药物副作用的一种类型,但发生率非常低;


 

还有部分服用地平类药物出现脸红、头疼等症状,这种情况发生率很低,一般见于刚服药时,继续用药数周后症状多会消失。


 

②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呋塞米等)或含有利尿剂的复方降压药:双下肢无力、食欲差、甚至意识模糊,这种情况主要发生于较为衰弱、吃饭菜很少、饮食过于清淡的老年人,一般中青年人很少出现这种副作用;


 

尿量增多:服用利尿剂治疗的初期可以有此情况,继续用药数周后这种症状会消失。


 

③ 普利类药物(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等):干咳,一般无痰,无发热等表现。


 

④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等):脉搏、心跳太慢。


 

⑤ a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多沙唑嗪、特拉唑嗪等):站起来头晕眼黑,这也是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


 


 

6、为什么一种高血压治疗不达标时提倡联合用药,而不是单纯增加某一种药物剂量?


 

单药治疗常常达不到降压目标,一味地将单药增大剂量易出现不良反应。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目的是药物治疗作用相加,其不良反应可以相互抵消或者至少不增加不良反应。


 


 

7、降压药物缓释片与控释片有什么优点?对服用方法有什么特殊要求?


 

缓释片与控释片具有减少服药次数、维持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降低毒副作用和减少用药总量的优点。服用控释片、肠溶片、胶囊剂以及大部分缓释片应与水整片吞服,不能掰、压或嚼碎,以免影响药物疗效。但也有部分缓释制剂可以掰开服用。服用药物之前可咨询医生或药师。


 


 

8、什么是药源性低血压?


 

药源性低血压即用药后引起血压下降(低于90/60 mmHg),并且伴有头晕、乏力、嗜睡、精神不振、眩晕甚至出现昏厥等临床症状。部分高血压患者用药后血压下降过快或者下降幅度过大,出现不适症状,血压虽未达定义范围,亦可归入药源性低血压的范围。


 


 

9、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冷汗、恶心、呕吐等。在联合用药、首次服用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或加量时要特别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方法:避免长时间站立,尤其在服药后最初几个小时;改变姿势,特别是从卧、坐位起立时动作宜缓慢;服药时间可选择在平静休息时,服药后继续休息一段时间再下床活动;如在睡前服药,夜间起床排尿时应注意。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时应平卧,可抬高下肢超过头部,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10、什么是药源性高血压?容易诱发高血压的药物有哪些?


 

药源性高血压临床表现为用药后出现高血压,或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压进一步升高或出现反跳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一般病情较轻,停药后可逆转,偶尔出现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和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容易引起血压升高的药物有:含钠盐药物、口服避孕药、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促红细胞生成素、环孢素、甘草合剂和一些复方感冒制剂等。高血压患者在服用这些容易升高血压的药物时应告知就诊的医生根据情况对降压药剂量进行调整。


 


 

11、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初始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并且随后的剂量调整应较缓慢,因为老年人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高龄和体弱的患者,宜选用作用平和、缓慢的制剂,降压不能太快,降压程度不宜太大。不应随便调整剂量和更换药品品种,有疑问时应该及时与医生或药师沟通。


 


 

12、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对降压药物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属于必须高度重视的高危人群,需要积极预防、减轻肾病进展和心血管危险。ACEI和ARB两类降压药物可预防微量白蛋白尿和糖尿病肾病的出现,并可减慢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因此这两类降压药物应作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基础治疗,再加用钙拮抗剂、利尿剂等其他类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扫描二维码 分享本页